产经新闻网
产经新闻网
 北京时间:      热线:15011129287 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播报 >> 阅读文章

充满文化气息的古村大王庙脱贫致富

2020-09-25 21:35:00 作者:杨圣学 贾天勇 来源:产新网  

    到河南栾川,问起河大迁校的的事,人们都不约而同的回答“去大王庙”。
    大王庙村位于栾川县潭头镇北1.5公里处,村内的许多石桥、老井、古树、老宅,是遗存的清末民初时期的建筑,被誉为河洛村庄演化史上的“活化石”。大王庙更知名的是抗战时期河南大学曾迁址于此。但由于历史原因,曾经兴旺的村落渐渐败落,成了国家级贫困村。

      

    民国时期,开封是河南省省会,位于开封的河南大学当时在全国赫赫有名。抗日战争期间,为了躲避日寇的侵略,于1937年开始,先后五次迁徙,1939年来到潭头大王庙,一待就是五年,这是河大流亡办学历程中一段难得的平静。在这里,河大上课总时数全国第一,在国民政府教育部考绩中名列第二,由省立升格为国立,还诞生了传唱至今的校歌。
    迈过村口的娃娃桥,路两旁的村民住房墙上都醒目地挂着当时河南大学在这里办学时期的“历史记忆”:有知名教授们的照片,有学生学习的场景,有师生生活的瞬间,有河大搬迁的经历......一幅幅图表与照片,显示的是大王庙村民对知识和民族气节的热爱与尊崇。

      

    一些古院落门口,会有一个图板,介绍的是当年河南大学的哪一位教授、老师和同学住过这里。在一处门外挂着“河南大学女生宿舍”的院子里,住着70岁的贫困户张琴芳老人。她说,当年河大的女生就住在院子靠路的房子里。现在她利用自家紧挨商业街的优势,办了“河大梨小吃馆”,2018年接待游客400多人,收入6000多元。看到发展乡村旅游的希望,她已将自家的一座旧房拆除改建了两层的家庭宾馆。
    与河南大学深厚的渊源,再加上村里举手抬足可见的明清历史遗存,大王庙村成了洛阳唯一全国第三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具备了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成熟条件。“村里发展快,最大得益于铁路支持,不仅资金帮扶,还提出了很多好思路。”潭头镇党委副书记祁玉乐感激地说,国铁集团注入百万元资金,再加上河南省省级集体经济专项资金150万元,帮助村里修建了四座具有农耕和铁路文化特色的民俗四合院,采取“集体经济+贫困户”的经营模式,让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持续分红得实惠。

      

    四座四合院整齐划一地坐落在整饬一新的村内河道旁,按照河大校训分别命名为“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我们行走在村内的河道旁,看到三三两两的中学学生面对一座座四合院、雕刻的河道栏杆、河里的莲叶,临摹写生。她们是那么专心致志,不由得让我们羡慕小时候可没有这样好的条件啊!
    “前几年村里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剩下的都是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现在不一样了!许多年轻人不再外出打工,选择在村里务工了。”国铁集团驻村第一书记史俊兰满怀信心地说,该村已经建成达到接待条件的休闲农家有8户,其中高端民宿2家,除了沿街商铺、特色民宿、家庭宾馆,附近还办起了肉驴养殖业和玉石加工厂,有更多就业机会欢迎他们回来就业致富。

      

    北方有“天上龙肉,地下驴肉”之说。现如今,该村西北荒坡上的驴场经营能力显著提升,已售出毛驴16头,村集体共获利10多万元。此外,该村纯手工做的红薯粉条晶莹发亮、百炖不烂,有“素鱼翅”之称,国铁集团共采购大王庙粉条2.5万多斤,惠农增收约26万元。
   “民生事关百姓福祉,人民幸福最重要。”国铁集团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2019年投入60万元,对大王庙村老旧供排水管网进行改造,改造老旧供水管网7800米,铺设排污管道1500米,解决了全村573户2021名群众吃水难题,使村民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山乡巨变,翻天覆地。目前,大王庙村正在对原村委小学进行改造,项目建成后将与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合作,打造成为一个集培训、餐饮、住宿、国学教育为一体的研学基地,可带动大王庙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5户88人增收,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有了浓厚文化底蕴的大王庙,情景会更美好!  (本报记者  杨圣学/文  贾天勇/摄)

来源:产新网

文章评论

现在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信箱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产新网    京ICP备140393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