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任新民院士:
清明细雨浸润着大地,我在实验室的窗前写下这封信。雨水划过玻璃,像星辰坠落的轨迹,让我想起您曾说:“航天人的征途,是雨里藏着星火,泥泞中踏出天路。”此刻,我仿佛能透过云层,望见您曾为之倾注一生的那片星空。
您或许不知道,在基层科研所的档案室里,至今还保存着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前的手稿复刻件。那些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的公式旁偶尔洇着几滴墨痕——听老前辈说,那是您熬夜推导时,油灯熏黑桌角蹭上的印记。没有计算机,您用算盘和计算尺将轨道误差缩减到小数点后四位;没有风洞模型,您带着团队用自行车打气筒模拟燃料加压实验。您多次强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的科研态度,科学是熬出来的,就像这卫星,得经得住真空的冷,也扛得起太阳的灼。
去年深冬,我参与某型号挂飞试验时遭遇瓶颈。零下的戈壁滩上,指标数据总在临界值抖动。连续72小时调试未果,我在测试仪器前啃着馒头,耳边是狂风撕扯帆布的声响。那一刻,绝望几乎要把人吞没。可当我翻开工作手册扉页——那里贴着您当年在酒泉基地的照片:棉衣磨破了袖口,手里却稳稳托着导弹模型——您眼里的光,像刺破夜空的火箭尾焰,突然点醒了我。
我们拆解分析前面的测试过程终于找到问题所在。原来科学最残酷也最浪漫之处,在于它从不为眼泪让步,却总会向执着低头。最终指标数据达标那晚,我站在测试台旁,看北斗七星悬在头顶。忽然懂得,您当年在《中国导弹与航天丛书》扉页写下的“航天事业是万人一杆枪的事业”是何等炽热难挡的决心。
如今,新一代航天人正沿着您的足迹攀登:从“长五”托起“天问”探火,到空间站机械臂拼接出中国精度。我们依然会为0.01秒的时延争得面红耳赤,依然习惯在试验场跨年时煮一锅“燃料饺子”(把白菜馅捏成火箭造型据说是老一代航天人当时的传统)。这些细碎的传承,或许比任何勋章都更贴近您的心跳。
窗外的玉兰开了,花瓣落在实验台上,像收到宇宙寄来的信笺。您看,春风从未忘记把人间故事带给星辰。而我们,正把您留下的那团火种,锻造成照亮未来的光。
此致
星空下的敬礼
航天25所:董月 刘伟
2025年清明